疫情之下,中国的粮食供应充足吗?未来十年主要农产品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?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会发生什么变化?《中国农业展望报告(2022-2031年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近日发布,介绍了2021年大米、小麦、玉米、大豆等18种(种)主要农产品的市场情况,展望未来10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、消费、贸易和价格走势。报告称,未来10年,农业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,农村全面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,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将显著提高,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将得到有效保障,农产品消费升级将明显加快。
有效的粮食供应品种有望更新
报告指出,得益于农业政策的不断努力,未来10年粮食播种面积有望稳定在17.5亿亩以上,其中粮食面积稳定在14.5亿亩左右,粮食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,大豆面积扩大到2亿亩;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将达到2.26亿亩。
未来10年,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将显著增强,优质粳稻和强筋、弱筋和优质小麦产量将稳步增长,玉米和大豆产量将分别达到3.24亿吨和3507万吨。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的,口粮的绝对安全可以完全保证。粮食自给率提高到88%左右,猪肉产量稳定在5600万吨左右。
随着种子产业振兴行动的深入实施,粮食品种有望实现一轮升级,设施条件不断加强,将建设约12亿亩高标准农田,科技产量将更加强劲。在展望期间,单位粮食产量水平预计将提高6个.4%。
水稻:未来10年,水稻生产将保持稳定,播种面积将略有下降,单位面积产量将逐步提高,水稻产量将稳定在2.1亿吨以上。随着居民食品消费的不断升级,水稻消费呈现稳定、略有下降的趋势,总体消费将保持在2.1亿吨左右。其中,口粮消费持续下降,但占水稻消费的比例保持在69%以上,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饲料成本价格的变化,饲料消费将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。水稻供需关系宽松,水稻进口主要是为了满足品种调整的需要。
小麦:未来10年,小麦生产区域布局和质量结构将不断优化,播种面积将稳定在3.5亿亩左右,单位面积产量将不断提高,产量将稳步增长。2031年,小麦产量将达到14471万吨。随着玉米产量的逐渐增加,小麦与玉米的价格比较将保持在合理范围内,小麦饲料消费将回落到常年水平,但工业消费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,小麦消费总体将先下降后增加。中国仍将进口部分特种小麦用于品种调整,但随着国内优质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,对优质特种小麦的进口需求将会下降。
玉米:未来10年,玉米播种面积将先减后增,期末有望稳定在6.5亿亩;随着玉米种植模式的不断优化,育种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得到推广应用,单位产量水平稳步提升,预计年均增长10%.7%;产量增长主要来自单位贡献。预计2031年玉米产量将达到32393万吨,年均增长2%。由于玉米饲料消费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,工业消费需求依然强劲,玉米消费保持刚性增长。预计2031年玉米消费量将达到32821万吨,年均增长10%.5%。玉米供需关系将逐渐由偏紧向基本平衡模式转变,进口量下降后趋于稳定,预计2031年进口量将降至757万吨。
肉类产量和消费自给自足率持续增长
报告显示,2022年肉类产量和消费量增加,价格走势相对温和。2022年畜禽生产总体形势较好,肉类产量略有增长,预计比上年增长9206万吨.3%;消费稳中有增,预计979万吨,比上年增长000.5%;进口明显减少,预计比上年减少634万吨.2%。市场供给相对充足,产品对外依存度进一步降低,市场整体运行相对稳定。从长远来看,产量和消费稳步增长,进口减少。
未来10年,随着产业转型升级、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加快,畜禽生产能力将逐步提升,产量将稳步增长至9685万吨,但增速放缓,年均增长10%.7%,生产结构逐步调整,猪肉比例下降;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,消费将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,2031年将达到10127万吨,年均增长率为10127万吨.4%,消费结构不断优化,牛羊肉、禽肉消费比重将增加;国内肉类行业增产扩能,肉类产品自给率不断提高,进口呈下降趋势。预计2031年进口量将达到509万吨。在没有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,肉类价格波动幅度变窄。
猪肉:2022年猪肉产量预计为5450万吨,增长20%.9%,出栏量6.94亿头,增加3.94亿头,.4%;猪肉进口预计为250万吨左右,较上年下降32万吨.3%;猪肉消费和人均猪肉消费将分别处于5691万吨和40.3公斤的历史高水平,较上年增长000.6%;上半年生猪和猪肉价格低迷,下半年将逐渐接近正常价格水平。
未来10年,规模水平、产业集中度、产业链完善和监管政策的优化将提高猪肉供应的稳定性。中国生猪产量和猪肉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个.9%和2.1%,预计2031年将分别达到6.99亿吨和5591万吨;总消费和人均占有率总体稳定,到2031年,预计消费和人均占有率将分别达到5699万吨和40.19公斤。在国际贸易方面,稳定的国内供应将推动猪肉进口需求逐渐减少。预计2023年生猪价格可能再次进入新的价格周期,但随着规模水平的提高,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将明显低于前两个周期,生猪价格将窄幅波动。
禽肉:2022年,由于快速大型白羽肉鸡存栏量处于历史高位,黄羽肉鸡、白羽肉鸭产能基本降到位,预计产量继续小幅增长至2394万吨,较上年增长00吨.6%;随着生猪价格的下跌,家禽消费的替代空间不断减少,消费减少;预计进口将大幅减少,出口将基本稳定;受饲料成本和消费小幅下降的影响,价格基本稳定或小幅下降。
未来10年,随着肉类和家禽产业布局的优化,综合养殖比例的增加和养殖技术的提高,产量将保持增长趋势,但增长率将逐渐下降,年均增长率为1.2%,2031年将达到2634万吨。大众禽肉消费观念日趋成熟,产品结构不断优化,加工技术逐步提升,优质特色差异化产品供给不断增加,禽肉消费不断增加,预计年均增长00%.9%,2031年将达到2639万吨;家禽保持基本自给自足,进口家禽产品主要集中在鸡翅和鸡爪上。进口量先减后稳,出口目的地增加,出口家禽产品种类丰富,出口持续小幅增长。预计2031年进出口量分别达到58万吨和53万吨;长期以来,人工饲养和环保的成本增加,饲料成本波动加剧,家禽价格将波动上升。
牛羊肉:2021年,“粮改饲”在牛羊政策保险试点等优惠政策的推动下,产量持续增长,牛羊肉产量分别为698万吨和514万吨,较上年增长30%.7%,4.4%;消费稳步增长,分别为931万吨和555万吨,较上年增长55万吨。.3%和4.进口量继续增加,分别为233.28万吨,41.与上年相比,07万吨分别增加了100万吨.1%,12.5%;平均价格分别为86.52元/公斤,84..28元/公斤,比去年分别上涨28元/公斤.9%,4.6%。
展望期间,随着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,产业质量和生产水平稳步提高,专业化、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,产业发展改善。预计2022年产量分别为710万吨和523万吨,较上年增长10%.7%,1.8%;2031年,分别为772万吨和571万吨。在居民消费升级的推动下,消费保持增长,但受老龄化和人口总量拐点的影响,中后期消费增速将逐渐放缓。供给能力将逐步提高,进口将保持稳定,消费增速放缓。
农产品消费升级加快,价格呈上升趋势
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畜牧业生产的扩大推动了居住区的发展